要说这李光弼能轻易平定契丹叛乱,一仗自己神勇无敌,二仗祖父父亲威名,第三,他母亲本就是契丹人,因此契丹兵马多少对他有些好感,李邵固既然已经死了,李光弼便如同他们的新任少主,谁还会愿意反叛呢?
庆功宴上,觥筹交错。
皇帝居中,太后在侧。
只听武后对李洛父子说道,“先帝在时,哀家常听先帝夸赞蜀王父子勇冠三军,如今看来,名副其实啊!”
李洛客气道,“太后谬赞了!”
一旁的程务挺多喝了几杯,再加上他也是真心为蜀王一家高兴,便口无遮拦道,“太后,你有所不知,听我父亲说,当年蜀王李昭单枪匹马,力拒突厥十万大军,区区契丹,算得了什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什么叫区区契丹算得了什么?
那被契丹打得狼狈不堪的武三思又算怎么回事?
听到这话的武三思只觉得自己像个小丑,恨得牙根直痒痒,心说早晚找机会除掉程务挺。
公元六百八十二年,垂拱三年,裴行俭平定东突厥叛乱归来,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赠扬州大都督、太尉,谥号“献”。
裴行俭曾总结初唐名将克敌制胜的军事经验教训,撰写兵法“四十六诀”,后被武后特令秘藏于宫中。
公元六百八十三年,薛仁贵病逝,享年七十岁,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面对此起彼伏的叛乱,武后并未反思,反而变本加厉,她为了庆祝北部边境各地叛乱的平定,决定改名!
她独创一字,日月当空——曌!
又将中书省改成凤阁,门下省改成鸾台,其余六部分别改成天地春夏秋冬,这也便是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的由来,“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后到底为何热衷于改名?不过是为了自己篡取李唐神器造势罢了,就这她还觉得不够,竟然要为祖先追封爵位,建立“武氏七庙”
但是,按照宗法,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建立“七庙”,武后的真正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然而让武后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她的正是向来倚为心腹的宰相裴炎。
这裴炎只想学长孙无忌做权臣和忠臣,而绝对不想做佞臣。
他虽排除异己独揽大权,但忠心的还是李唐。
朝会上,裴炎公然反对道,“太后母临天下,当示之公,不可私于所亲,独不见吕氏之败乎?”
因此下狱。
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直接宣判他的死刑。
李敬业谋反!
这李敬业非是旁人,乃是大唐开国元勋,一代名将李绩的孙子。
然而他也就只承袭了李绩英国公爵位,再也不复出将入相的荣光,此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柳州司马。
公元六百八十四年,垂拱五年的夏天,一群郁郁不得志的低级官吏聚集在扬州醉仙楼中。
其中一人国字脸,浓眉大眼美须髯,他一手摇晃着酒杯,一边对众人叹道,“唉!想当年我祖父李绩大将军那是何等的威风八面,如今家道中落,我愧对先祖啊!”
此人正是李敬业。
却听他旁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一拍桌子,豪气干云,“大丈夫当提三尺剑,志在凌烟,岂能在此徒叹乎?”
此人也是鼎鼎大名,便是那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没错!如今朝廷之上,妖后当道,她竟敢建立武氏宗庙,篡唐之心昭然若揭,我舅舅不过是劝了几句便被下狱,她如此倒行逆施,我等不反,更待何时?”
接话的人叫作薛仲璋,而他口中的舅舅便是裴炎,这小子可能担心舅舅死的太慢,于是决定加一把火,这和正月里剃头有什么区别。
“不!咱们讨伐武氏,匡扶大唐,怎么能说是谋反?”魏思温熟读兵书,晓谙韬略,一句话便说到了事情的关键。
既然决定起事,那么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名正言顺,如今天下苦武后久矣,就要以讨伐武氏,匡扶李唐为口号,这样才能达到招揽人才,天下归心的效果。
“对!对!魏思温说的对,咱们就是要讨武兴唐!”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