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62章 愚蠢的戈林和海狮计划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港的几十艘法国军舰,其海军实力依然难以望英国项背。依我之见,德国应当刻不容缓地抓紧生产驱逐舰和航空母舰,扩大海军实力。特别是要加快推进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尽快提升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朱由检的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建议,却在德国国内遭遇了强大的阻力,而这阻力的源头便是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戈林,作为德国空军的最高统帅,权力欲极度膨胀,对自身在德国军事体系中的权势和地位极为看重。在他狭隘的认知里,德国海军发展航母及舰载机部队,无疑是对空军力量和地位的公然挑战与严重削弱,会直接威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势版图。因此,他绝不允许有任何航空力量游离于自己的绝对掌控之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出于对空军自身资源和利益的过度维护,戈林坚决抵制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海军用于航母建造。在他眼中,资源理应毫无保留地优先保障空军的发展。这些资源应当被用于生产更多先进、高性能的飞机,大规模建设布局更为合理的机场,以及培养更多优秀的飞行员等方面,以此不断巩固和增强空军的作战能力,确保空军在德国军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戈林的强力阻挠下,空军负责的与航母配套的停机坪建设以及舰载机的配备工作,始终无法按照计划顺利推进并配套到位。这一系列的延误和阻碍,直接导致齐柏林号航空母舰陷入了极为尴尬的“有舰无机”的困境。原本承载着德国海军崛起希望的齐柏林号,因缺乏必要的空中力量支持,无法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严重影响了该航母的建造进程和最终服役,使其成为了德国海军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遗憾。

    戈林的这一系列自私且短视的做法,让朱由检大为光火。他深知戈林的行为不仅严重阻碍了德国海军的发展,更可能对整个战局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于是,朱由检决定联合同样对戈林的做法深感不满的海军元帅邓尼茨,共同向希特勒施压,强烈要求解除戈林的空军司令职务,换上能力出众、口碑颇佳且更具战略眼光的空军元帅凯塞林,期望借此扭转德国空军的战略方向,挽救“海狮计划”以及德国未来的战局。

    然而,希特勒与戈林之间的私人关系极为亲密,他们在长期的共事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这种私人情感的纽带,使得希特勒对戈林深信不疑,难以割舍。面对朱由检和邓尼茨的强烈要求,希特勒破天荒地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他面露难色,无奈地说道:“朱大哥,我与戈林的交情之深厚,你是再清楚不过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不可能轻易撤销他空军司令的职位。不过,你提出的加紧建造齐柏林航母的建议,确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一定会认真考虑并积极采纳,尽最大努力推动航母的建造工作。”

    朱由检心里明白,自己虽然与希特勒有着一定的交情,但终究无法干涉希特勒在德国空军内部的人事安排。毕竟,希特勒与戈林之间的关系,远比自己与希特勒更为亲密和深厚。无奈之下,他也只能选择作罢。但朱由检心中清楚,戈林的存在以及他对海军发展的阻碍,已然给“海狮计划”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这也注定了德国的“海狮计划”最终会走向彻底失败的结局。

    朱由检暗自思忖,或许让希特勒吃点苦头并非坏事。只有经历挫折与失败的洗礼,希特勒日后才会更加虚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智。当下的希特勒,在接连的胜利之后,已然有些骄傲膨胀,适当消耗一下德国的实力,反而更有助于提升大明王朝在欧洲局势中的影响力,使大明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果不其然,在戈林刚愎自用的领导下,德国空军在执行“海狮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预定的战略轨道。由于戈林在战略上的短视,德国空军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他们未能充分考虑到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以及英国本土防空体系的强大实力,盲目地发动攻击,导致自身损失惨重。“海狮计划”这一原本寄予厚望的战略规划,最终功败垂成,化为了泡影。

    德国在这场战略博弈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了大量的空军力量,也让其在欧洲战场累积的战略优势瞬间丧失,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喜欢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穿越成崇祯,重建大明河山。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